第二章 商代

商代玉器發展概況

第二章  商代

    進入青銅時代,玉一變而成為貴重的東西,切玉和琢磨的技術漸漸精良,製成的器物,脫離了實用性質,差不多只注重在玩賞上。商代人愛玉,玉器在工藝上達到新的高峰。貴族富豪以玉為裝飾,貧者無力購置,也找較美的石塊琢磨佩帶。據史「逸周書」記載,周武五滅商時,在商的首都繳獲寶玉一萬四千、珮玉十八萬塊,數目或有誇張,但打個折扣,亦很可觀。僅在商晚期殷墟一地出土的,先後就共出土了一千二百餘件有出土記錄的玉器,證明瞭這一推斷接近事實。

    商代玉器的出土以河南安陽市郊的殷墟最著名,它三千多年前名叫北蒙,又叫殷,從盤庚(第二十代商王)遷殷,在此建設都二百多年,史稱商殷。殷墟最重要的墓葬是一九七六年發掘的王室婦好墓。歷史文獻記載,婦好是二十四代商王武丁三個法定妻子中的一個,又是一員女將,曾統領過一支一萬三千多人的軍隊。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共有七百五十五件,其中已有不少是和闐玉,亦有岫岩玉以及其他地方玉。它出土的玉器品種繁多,雕琢精細,有人像、飛禽、走  、昆蟲、魚類以及各種禮器和飾物。發掘人將它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雜器共六類。其玉器的造型,有的是立體雕琢,極為傳神。其中十多件玉石人像和人頭像,髪型和服飾各種相同,有的戴冠跪坐,有的盤發赤足,從中可以瞭解到當時不同社會陛層的風穀人情。

    殷墟出土的佩玉:如透雕人物、饕餮互對,或雙龍相接,或為像、虎、兔、烏、魚等各種各式,有的是文玩或明器,有的是小件飾物,而出土 玉器的雕琢幾件件精絕,如透雕側視帶冠跪坐人形的璜。顯示出形極為復雜的高冠輪廓,又如一烏淡綠透明,兩翅張開,作飛翔狀,栩栩如生,玲瓏剔透,精巧極了。而長鼻高揚的玉象,匍匐欲燿的玉虎,雕琢一碧玉小刀,質地昌瑩,上半扁圓,篆作竹節紋,夾在兩指間,刀刀與扁長方向一致,尖端自然向 前,頗見巧思。

   從殷墟出土的玉器已發現有不少是和闐玉,若以硬度相當高的和闐玉為料,雕琢就城要使用鉈具,而鉈具的硬度要高,轉速要快,也需要解玉砂(金剛砂),否則無法琢磨和闐玉,可見當時的工具方面必須有了很大的改革。從石璋如氏殷墟的發掘報告中說:「文化層中發現一塊石料,基上有個未穿的孔。又發現一塊綠色石料,其上帶著很窄的鋸縫,與現代玉器行業之輪碾痕相似,於是推想到殷代或已有解玉輪盤之使用。若沒有這些工具,那種圓孔和鼓起的陽文,恐怕是不容易做成功的。」

    所謂解玉輪盤即鏇床,也就是玉工們一直沿用的「鏇車」。這鏇車的原理,像相當幾十年前木工的鑽子。木工的鑽軸,是用麻繩或皮帶正反纏連按手,不斷拉動,便能反復運轉,使尖銳的鑽子順利地鑽成孔洞。從殷墟出土的那些透雕側視戴冠跪坐在殷代玉人,以及人、戰、烏種種形式的佩玉,無一不精巧玲瓏,頗具心思,假若不利用尖鑽和程鑽,程鑽又因鑽頭逐漸磨損變細,造成孔多為外大內小,俗稱「馬蹄眼」的現象出現,鏤空部份多用鑽先打成孔,再用綠鋸鋸成。

     玉工的鏇車的橫著的,軸柱也用皮帶或麻繩反正纏連,欲將正反繩子的兩端向下延伸,結成圈扣,使雙腳套入,(後來改用踏板)在右更處下踏,軸柱反復轉動。不過,軸端不是裝用鑽子,而是裝用了圓形板狀鋸。逐玉時,這個刀的板狀圓鋸反復旋轉,玉工便用和水的解玉砂徐徐澆上,對玉琢磨,便迎刃而解。

在商代的玉器上常發現遺有真的鋸痕,可推知已會使用表銅鋸開片。紋飾的細陰線多是劃痕,較粗的是用鉈垂直琢出圓底的溝。在它轉彎時兩旁多留有袍粗的毛痕,可想是用鉈蘸解玉砂琢成的。商代玉器所琢之曲線,往往是逐段接續而成,間有斷開或成交叉的現象,而未能一氣呵成。尤其是雕陰線圓圈時此現象較為明顯。良渚文化時期所使用的旋床雕陰線圓圈的方法,此時或已失傳,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所雕圓圈和曲線的技術才有大的進步。商代此時所雕陽線的方法,是先雕兩平行陰線,再把兩陰線外側地子平均磨低或抹斜,即使用「減地」或「壓地」的方法,相對地視托出中間之處為凸出之陽線。

     殷商玉器的藝術上已具有象微性和裝飾性的效果,一些體圓雕的人、戰、烏,主要突出它們的頭、耳、目等主要器官的特點,先用「減地」、「壓地」的手法突出開明體輪廓,省略主要的細部或僅對它只作象微式的雕塑,而重要的細部雕以婉轉的陰、陽線表示它,裝飾趣味濃厚,使之參取得豐富的效果,此種雕法技巧,最殷商玉器的主流。

    商代出土玉器有:玉斧、玉戚、玉刀、玉伐、玉鋮、玉璦、玉  、   玉  、玉柄形器,上述器物多由兵器、工具轉變發展而成。而出土的玉琮、玉壁、玉圭、玉璋、玉璜等可能涉及體儀祭禮或朝延等極標志所用。

     玉斧,商玉斧與新石器時代之器形,沒有什麼區別,多為素面,少有紋飾。

     玉戚,此時玉戚亦由古兵器轉化而來,它是由斧或壁形器而邊緣琢有齒牙之器,多為素面,極少有紋飾。

    玉琮,商代玉琮出土較少,已不如新石時代出土那麼多,且大多是平扁型,高身的很少,也沒有發現如良渚文化時期玉琮所刻的戰面紋,但商代玉琮也雕有獸面紋作「臣」字目,為商代典型作風,與良渚文化玉琮所雕的,如常州、寺墩墓葬中出土的玉琮,琮面上分兩節,上節是象微性的獸面紋,下節是象形獸面紋,圓眼、寬鼻、活嘴,紋飾表現頭著不同。又殷墟第一零零二大墓出土的一個玉琮,所雕是上下相對的兩個羊首,而婦好墓出土的玉琮,在紋飾之間夾著上下兩個蟬紋,蟬尾術對,所雕的屬寫實的動物。

    玉壁,商代玉壁多為素面,出土的玉壁選有一種,是在孔的一面或兩面都有孔邊出一周凸緣的。

    玉圭,此時期出圭的玉圭;一種是頂部中間呈尖角形,末端有一孔的長條形玉片狀尖首圭,是素面無紋飾,由兵器轉化而成,另一種頂部是平首的圭,亦有一孔,有素面,但部份也會有雕紋飾的,由石斧轉變而成。

    玉璋,在古籍中有雲「半圭為璋」,亦導源於石斧,是自一側傾斜至另側出尖角的玉器。

    玉璜,商代前期玉璜有素面與雕龍首或獸首兩種,商中期後已雕出獸尾,成為全形龍或獸。璜在商代佩玉中數量最多,最一種非常普通的形式。璜形又喜以人、獸、烏為紋飾。玉璜的人形紋,極大多數是作蹲鋸式,可能是商代民俗的生活習慣,席地跽坐,此形式持續至戰國時代仍有所見。商代玉璜以烏紋為飾的,大多很精,都有美麗的冠羽,冠羽的上面與前面,具有齒麥,目為「臣」字形。獸面紋在商時十分盛行,且已是作為圖案化花紋。

    獸面紋在新石器時代早已使用,至商、周時代已發展成為不是完全寫實,絕大部份成為圖案花紋了。玉器上的獸面紋,以商代最為流行,商代有些獸面紋圖案化了之後,變得十分復雜,往往無法分辯出它是近似那一種獸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獸面紋已發展成完全圖案化,有時候選變得簡化了。在商、周玉器中,也有以人形紋與獸紋或龍紋、烏紋合雕為飾,大都是雕得人總被非常見猛的獸所吞噬,或是被獸,為捉到了情形,有使人們要警惕的用意思。也有在一作玉器上,同時雕有兩種不同的獸面紋。因而商代的獸面紋,可以說是種頻繁復,多姿多彩,構思豐富而又奇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