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I : Neolithic Jade

Chapter I : Neolithic Jade

Chapter I : Neolithic Jade

新石器時代玉器概況
     從考古的發現及出生的文物表明,中國的玉器萌芽於新石器時代。在考古界發掘的各個新石器文化圈內,都或多或少地有玉器的出土,始約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期,即出土有玉器。中國玉器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七千多年而從不間斷,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都難望其項背。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多數是質地細膩,堅硬而色彩較佳的美石,古籍中謂玉乃石之美者,而玉石不分。大多是近似玉質的蛇紋石、陽起石、透閃石或各地就地取材的「玉」,如岫岩玉、河南玉、祈連玉……等,只有極少數是軟玉。而軟玉是透閃石或陽起石這兩種礦石構成的,條件是只有當它們的晶體非常微小,小到肉眼都看不見,互相緊密結成塊時,才是軟玉。新疆的軟玉至商代時才漸漸多起來。
    新石器的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時期的主要特徵之一,玉器的神化、信仰和以玉為靈物的概念是此時代意識形態的核心,中華民族形成愛玉的民族心理亦根源於此。從各個原始文化圈的出土玉器來看,它分佈範圍北起燕山,西及陝西和長江中流地區,東到泰山,南到廣東。換言之,玉器的出生集中在東北、山東至江淮、江浙到廣東等地、形成一個新月形玉器文化圈。這一文化圈恰是以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哲學盛行的地區。
    如一九八六年在浙江余杭縣友山良渚文化圈大型墓地的發掘,在十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千二百餘件隨葬品,其中琮、鉞、璧等玉器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還發現了玉雕的神人獸面像飾片,龍首紋玉飾等大批前所未見的珍貴文物。一九八七年又發掘了瑤山祭壇,並在其中發掘了十一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七百餘件。考古學家對大批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面貎漸漸清晰起來。在良渚文化遺址群內,還發現了規模和內涵都更宏偉的中心遺址,面積在三十萬平方米以上,這是五千年前營造的土建工程。如此規模宏大的文化、宗教中心遺址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將為新石器玉器時代這一論點提供更多的佐證。以下為各個文化圈的簡介。
(一)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三百年前。位於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中最古年代玉器出生的遺址,它各期的文化層中均出生了以玉玦、玉璜、玉管、玉珠為主的玉器飾物,以及玉錛、玉鑾等工具,製作均簡單而無紋飾。
 (二 ) 仰紹文化
    仰紹文化   距今約六、七千年前。一九二一年,在河南仰韶村發現史前遺址,其中出土有彩陶、骨器、石器和玉器。後來在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陸續發現同類型的文化遺址甚多。因為最先在仰韶發現這種文化遺物,故定名「仰紹文化」。它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大體分佈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一帶。
    這個地處中原地區的仰紹文化圈,陝西省西安東郊的半坡村遺址是其重要的代表。在甘肅的馬家文化、馬廠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等中原地區文化圈內,雖然有大量工藝較好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發現,但太器的數量、類型卻都較少,工藝精者更為少見,與中國東北及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圈內出土的玉器相比,大為遜色,相距甚遠。如甘肅的仰紹文化所出土 的玉琮,高度低而光素的頗多,與良渚文化的玉琮相比,無論在高度、紋飾方面都遜色不少。
    盛產玉材的新疆和闐等地區,至今尚未發現古玉器出土,在接近和闐的陝、甘地區,玉器出生的數量也很少,而且玉質都較差。上述的情況表明,新石器時代古玉器的搖籃在東部的新月形地區,而不在中原地區。
(三)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約五千九百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良渚文化與崧澤文化、馬家文化等處於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及東部沿海一帶。七十年代期間,良渚文化玉器在余杭良渚、上海福泉山墓葬、江蘇武進縣寺墩墓葬及附近地區的墓葬等地大量出土。玉器中最受人注目的是玉琮和玉璧。玉琮可能是部落所用的儀仗或祭祀之用,最大的玉琮有高達四八點三公分之巨;短的玉琮可能個別有作鐲子之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厚薄均勻,但大多造工略粗,留下了不少弧形砣痕。從玉琮、玉璧在墓中的位置與出土數量相當可觀來看,推想是用於顯示地位、財富與信仰、祭祀之用。
    良渚文化出土的飾物玉器有玦、環、瑗、璜、鐲、珠、墜、項飾,其他有圓雕物形玉蛙、鏤空玉觿、玉蝶形器、玉柱形器、玉柱形柄形器;工具有玉錐、玉斧等器,但大多似不是實用之器。
    石峽文化  距今約五千年至四千年前。位於廣東曲江石峽的墓葬群,亦出土有玉器。墓葬中出土多件的玉琮,與鳳梨人吳縣草鞋山上層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太玉琮,無論在玉料與形式上都極其相似。發掘者報告稱,它們可能是良渚新化地區所制的玉琮,其後通過交換運到石峽文化地區的。如果真的這樣,就說明瞭良渚文化和石峽文化兩地區之間,早在新石器時共已互有來往和文化交流的關係了。
    良渚文化晚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二OO一年七月宣佈:數月前發現的,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留良鄉灣裡村的新地裡遺址,是目前已知良渚文化時期最大的部族墓葬群。遺址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從是年三月下旬至七月中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中,已發掘的其中兩千多平方米中,已清理墓葬共九十三座。計良渚文化期八十五座,另春秋墓一座,漢墓三座,唐墓兩座,宋墓兩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類文物達九百多件。其中玉器和石器占絕大多數,還發現了數量極多的玉料和石料,顯示當年周圍可能存在玉器和石器的加工場。
    考古隊還發現了許多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物,南北的外來文化此時均有跡可尋。如一號灰坑出土的繩紋陶鼎,與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早期的繩紋鼎非常相像,坭質紅陶高直口折腹圈足壼則在江西的山背文化,福建的曇石山文化中都有過類似器物。
     在此以前發掘出的良渚文化時期墓群,最大也沒有超過四十座,許多跡象表明,此良渚文化晚期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已經開始,到了新地裡遺址時期,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四)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  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前,處於遼寧西部、內蒙東部與河北北部相鄰的地區,自四十年代開始發現。它出土有許多淺綠色的玉器,著名的有玉龍、玉勾雲形器、玉馬蹄形器(或稱臂甲),這幾種形態獨特、雕工精細、形體線條優美,是其它地區尚沒有發現過的。其中的玉龍,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是商殷玉龍的始祖。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珠、環、玦的飾物;有魚、蟬、龜、鳥、鴞等動物形圓雕;著名的有玉雙聯璧、玉勾形器、玉獸面紋Y形器、玉獸玦和玉雙獸首三孔器。
 
「三皇五帝」傳說找到實物依據
     遼寧西部山區發現了距今大約五千多年的神秘王國。考古學家根據所發現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塚群址,以及所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斷,五千年前這裡曾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
    這一重大發現使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夏以前的「三皇五帝」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
    這些文化遺址,位於紅山文化分佈區的中心地帶。一九七九年五月,首先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村發現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大型石砌祭壇遺址。一九八三年以後,又在相距五十公里的建平、淩源兩縣交界處牛河梁村發現一座女神廟遺址和數處積石大塚群,以及一座類似城堡或方型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校正,這些遺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專家們說,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可以說是上古時代的一個神秘王國。壇、廟、塚佈局範圍約有五十平方公時在,這種「三合一」的規模,有點類似北京的開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型丘址和方型祭壇,建築佈局按南北軸線分佈,注重對稱,有中心和兩翼主次之分。女神廟、積石塚群的佈局,也可以看出有明顯的主次大小安排。整組建築氣勢恢宏。這一切說明,在這裡活動的源始先民已脫離了對自然和圖騰崇拜的低級階段,進入高一級階段的文明社會了。據分析,這樣大規模的建築,應屬一個超越部落聯盟的組織。
    中國傳統史學一向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但象徵中華五千年前文明的壇、廟、塚卻出現在山海關外的遼西地區,這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專家們說,這個發現,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問題找到了新的線索。它是多種古文化互相融合迸發出的火花,在中國整個文明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
    經初步發掘,在這些遺址一米深的表土下麵,先後出土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文物。有母系氏族社會的象徵物—陶質婦女裸體小塑像。這類小塑像在國外曾多次發現,被稱為「早期的維納斯」,而在中國則是第一次見到。有和真人尺寸相仿的女神彩塑頭像,以及一批大小不等的泥塑女性裸體像殘塊。
    這些出土的文物,精美絕倫,世所罕見。東山嘴祭壇發現的兩件陶質無頭孕婦裸體小像,殘體分別高五釐米和五點八釐米,是個典型的孕婦形象。有的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當時人們所崇拜的「生育神」或「農神」,也有專家認為是祭祀品。牛河梁遺址出土的一尊基本完整的女神頭像,大小與真人接近,可以看出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臉型與現代華北人接近。塑像採用圓雕手法,程式與中國現代塑像基本一樣。這尊女神的眼珠是用晶瑩碧綠的圓玉珠鑲嵌而成的,顯得炯炯有神。從眾多的出土文物看,牛河梁遺址曾經是一個女神成排,氣韻生動的藝術寶庫,遺址中出土的玉雕豬龍等,也令人歎為觀止。
    一九八八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地區發現距今約八千年的「前紅山文化」遺存—阜新查海大面積原始村落遺址。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教授在考察過查海遺址的出土文物後指出:「查海文化類型可以認為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之一。」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原始文化。它分佈在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由一九三五年首次在內蒙古赤峰市郊區紅山后發現這種原始文化遺址而得名。
    查海遺址坐落在一片四面環山、地勢開闊的草場上,遺址總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已發掘的一千平方米上,揭露出房址八座,陶片一萬多塊。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磨制、壓制、打制的瑪瑙石器以及大量農業生產工具。
    遺址中出土的一萬多塊陶片,可以復原陶器二百多件。陶器上的花紋分三、四個層次。其中回紋尊、松枝紋和象形魚紋陶罐,造型別緻,線條流暢,為其他已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所少見。
    遺址中出土四件極為罕見的白色帶淡綠斑點的耳飾「玉塊」,環形帶有缺口,即為玉玦,色澤純正,磨制光滑,最大的一個直徑為四釐米,厚為一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