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代

元代玉器發展概況

第九章  元代

    西元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建立元帝國,定都燕京(今北京),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代玉雕繼承了遼、金地區的北方藝術文化,同時受宋代的影響深遠,它可說是宋玉器的延續,其類型也是除少部份與民族、宗教有關者外,雕工大致與宋代相似。

    遼、金的「春水」、「秋山」玉雕在元代亦很受喜愛,存世的元代海東青擊鵠也有不少精品。元承宋餘緒,也佩玉帶。元代玉帶分雙鉈尾單鉈尾兩種,雙鉈尾帶稱為束帶,單鉈尾帶稱偏帶。束帶在一九六四年蘇州元代至正二十五年張士誠母墓出土過一條;於一九七零年又在南京明洪武四年東勝侯江與祖墓出土一條,當時明代僅立國四年,戰亂剛定,不大可能制此雕工繁複需時歷久而極精美的玉帶,當是元代的舊物。偏帶在安慶市元大德五年範文虎墓出土一條。除玉帶銙外,元與遼、金一樣,喜用一種側面有扁矩形孔,橫穿在革帶上的玉飾,稱為帶飾。有些帶飾下方有出廓環,供懸物之用。

    元代版圖遼闊,玉材來源增多,為適應王公貴族與社會上層的需要,皇室於至元十五年設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中提舉司,管理宮廷玉器製作;至元十六年再設上都、大都路瑪瑙玉局;至元十七年又設杭州路金玉總管府等廷或官辦玉作。由於元皇室的重視,元代的玉器全面繼承了前代玉器的工藝技巧,並有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使大都(北京)的玉雕工藝非常發達。

    元代玉器的功用,較諸唐、宋時代更為廣泛,皇室用玉較宋、金皇室用量更多。元代上層社會所喜使用的尚有繼承唐代的垂雲飾,繼承遼代的鱖魚墜,承宋代竹飾的十藝竹環,有元代特色的虎紐押與新品種玉臂擱等。元代開始,社會逐漸流行說「吉利語」的禮俗,忌諱不祥的事物。吉祥式的藝術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像竹表示「竹報平安」而喜用玉制的十節竹環,用松柏象徵長壽、牡丹寓意富貴。此時,用玉或其它質料所制之「如意」物器,便開始作為社會的高級饋贈物了。而「如意」是在魏晉時期,士大夫受到當時放任自由的風氣影響,不願過份受到禮教的拘束,因而產生了執「如意」的風氣,從而取代了執笏的功用。但作為高級饋贈物乃始於元代。這時候,「玉如意」的製作不但力求精美,材料力求貴重,雕飾的內容也力求適合饋贈的吉祥目的,而此風氣一直延至明清時代。此外,元代玉器以鑲嵌銀為最著名,鑲著金、銀的玉器不留痕跡,用於裝飾非常美觀。

    元代玉制器皿中最大最著名的是「瀆山大玉海」,即今北京團城玉甕。在北京北海公園的南門外,有一度五公尺高的圓形城台,名為「團城」。城臺上是一座秀麗而別致的庭園。團城裡現在還保存著一件最有歷史性和最吸引人的元代古物—玉甕,它是用一塊黑質白章的青白玉雕琢而成,直徑有四尺五寸,高二尺,周長一丈五尺,重達三千五百公斤的巨型玉雕,體為橢圓形。

    這個玉甕不但巨大,而且精美無比,外璧雕滿著蛟龍、海馬、海豬、海羊、海鹿、海犀、海螺、飛魚、青蛙等動物,神態生動,還雕有兔首魚身的奇形怪獸,這些水獸和怪獸,在劃刻的驚濤駭浪之中翻騰著,神情活躍迫真,栩栩如生。玉甕膛內光素無紋。

    相傳這個玉甕是用來載酒的,它能容酒三十石。原來,這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大宴群臣的時候盛酒用的,每次宴會,飲酒三十石。這個玉甕最初的名字叫做「瀆山大玉海」,後來又稱做「玉酒甕」、「酒海」、「玉缽」等。根據元史「世祖紀」的記載:「至元二年十二月己醜,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由元代至元二年至今,已七百多年了,這件七百多年的珍貴龐大古物,今天仍能保持完整,實是難能可貴。從歷史年代推測,這玉甕雕成的年代,正是忽必烈第二次擴建北海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原建于金代)的時期。忽必烈為了滿足奢華的享受,不僅把廣寒殿修建得很華麗,而且還搜求天下的美玉,在殿內雕成一座小玉殿、玉床、玉甕,自己坐在金鑲玉的龍床上,大臣坐在玉床上,大吃大喝,盡情享樂。

    「瀆山大玉海」傳至清代,乾隆皇對它極為欣賞,膛內原本光素無紋,命玉工將它內陰刻乾隆皇弘曆禦制詩三首及序,概括了「瀆山大玉海」的形狀與經歷。其序曰:「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余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甕。……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從清宮內務府造辦虎檔案載,「瀆山大玉海」曾於乾隆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和十八年進行過四次修飾,將原來的紋飾略加修改。

    大玉海的製作,繼承和發展了歷代雕刻工藝上的因材施藝和俏色巧作的傳統技術,它形體龐大,厚重古樸,氣勢雄偉,生動傳神,雕琢紋飾粗獷豪放,而又有細膩精細之處,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確有很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