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遼、夏、金

宋、遼、夏、金時代玉器發展概況

第八章  宋、遼、夏、金

一   宋代

    宋代時期,玉雕的藝術和種類較諸前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宋於宮廷中專設有玉院—少府監文思院,及於南宋中後期,脩內司開始兼做少量玉器。宋宮廷所作古禮器之物,是按五代人聶崇義「三禮圖」製作的,除了模仿周代作出精緻的「六瑞」和「六器」外,對於古禮器服玩飾物之製作,比之上古卻花紋繁縟,去古制甚遠。

    以玉器性質用途而言,早自唐代已開始的,由以禮器及表示等級的服飾為主流,轉向以實用器、裝飾品和賞玩品為主流的趨勢,至宋時更為成熟。這時候,玉器已不再是主要供皇室貴胄與特權階層所用於祭祀、禮儀和玩賞之物。由於有較長期的安定局面,宋代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隨著玉材來源轉多,工藝水準的提高,玉器的層面種類日漸擴大,中小型佩飾、玩物此時大增,它對庶族的富裕階層和文人雅士也能享玩了。由於普及面增大,玉器逐轉向世俗化、高品化而廣泛流行。因此,除了有精品的同時,亦出現了部分程式化的玉器商品了。

    始自唐代的寶愛搜集古物之風,至北宋末期開始大盛,而南宋對古玉器鑒賞、珍藏風氣更加興盛。唐創新、宋模古,這是後世鑒賞家對唐宋藝術的評價,其風氣之盛可見一斑。此時期出現了擬古器和仿古器兩大類。擬古器是出於藝術的愛好,在玉器上採用古物形制和紋飾,常滲有宋時的時代本色,而不掩蓋其製作時代。仿古器則是為求牟利的騙人偽造古物。這種仿古玉的出現和盛行,導至大量仿古充斥骨董市場,傳至後世,風氣愈演愈烈,形成了自宋始至現今的另具一格的仿古系列。

    宋玉另一種著名的特色是「巧色玉」,是選取兩種以上不同彩色的玉,加以巧妙的雕琢而成的巧作。它按照玉石的天然色彩,技巧地加以適當的雕刻,形成一種器物、花果或蟲烏之類,對於那些天然顏色的東西,被恰如其份地琢成逼真的絕品。此種巧作早在殷商時期已經萌芽,殷墟中亦曾出土,但大量使用和發展是始於宋 ,使後世至今仍十分喜用。「巧色玉」,例如一塊玉的白色部從雕琢成人的身軀,利用曲線和斑點作衣帽,黑色作頭髮;又如按照動物的天然色彩,雕成如黑頭、黃胸、渾白雙翅的蜩蟬等,真是設想奇妙,技奪天工。

    此時期玉器的式樣繁多,其中有不少是新的品種,如文房用品,也有許多世俗用品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玉器出現。如:

    印璽刻以獅子、蟠螭、天祿、辟邪等紐者頗多。

    鎮紙則雕有兒童、辟邪、蟾蜍、龜魚、蟠螭、馬牛、羊犬、猿鹿、花果。

    文房用品用硯、硯滴、壓尺、筆床、筆架、水盂。

    裝飾品有簪珥、鳳釵、環、帶鉤、玉帶、嵌飾、各類型玉佩墜。

    陳設品有圓雕玉人及鳥、魚、獸、花果植物等增多。

    民俗特色有飛天、孩兒、磨喝樂與諧音吉祥物。

    世俗實用品有香囊、帳墜、 墜、壓袋墜、扇墜、扇柄、梳背、刀靶、笛管、杖頭。

    玉帶在唐、宋、元、明四朝中,以宋代玉帶為數最多。北宋玉帶始承唐制,但三品以上官方可用玉帶,宋玉帶紋飾較唐代品種多。此時期的玉組佩日漸式微,但雜佩飾物盛行且數量很多,並盛行以玉為鑲嵌飾用。新品種磨喝樂(玉雕小兒持荷花)是宋代兒童於七夕前應節賞玩之物;自宋始的諧音吉祥物,此類玉器名物頗多,成為一時風尚,至元、明清後世一直沿用,人們喜愛更是有增無已。

    北宋玉器裝飾題材在寫實主義的花鳥畫影響下,出現了新的風格,邁向現實主義和世俗化的趨向,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在繪畫上,竹作為獨立畫科以北宋為始,而玉器以竹作為作品及裝飾亦始於北宋。宋代最常見的紋飾是龍鳳花鳥湖石為題材,它有創新的雕法,鏤雕的立體感加深,與前代的單層鏤雕不同。宋代鏤雕花卉枝葉交錯掩映,出入穿插,玲瓏剔透,是一種深層的立體鏤雕。此種以花卉禽鳥為題材的作品,它生動、自然、秀麗,富有生命力,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達到了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這是前代尚沒有的一種宋玉特徵。此種深層的立體鏤雕,它影響到遼、金、元,但在明代以後就很少出現。

    宋、遼、金、元,所制玉器細膩靈巧,小件數量很多,大件者少。雖然花鳥一類無唐代之淳厚樸實,但受到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所以非常重視神態,玉器注重表現出物件的內心世界,而且對細部的刻劃,細膩精練,真實自然,無粗製濫造之處。用「形神兼備」可以概括出這一時期的特點,此點也為後世玉器所不及。難怪明人高濂對宋玉的高度評價:「碾法如刻,細入絲發,無隙敗矩,工緻極矣盡矣。」又曰:「宋工制玉,發古之巧,形後之拙,無奈宋人焉。」而清劉心寶之玉紀補:「宋琢方而工緻,能起花五六層,元明因之,勿如也。」

 

二   遼、夏、金

    遼、西夏、金的玉器藝術源出於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遼(西元947-1125年)是中國東北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權,為唐代河北藩鎮割據的舊地。

    夏(西元1038-1227年)是羌族的後代,位於宋的西方,史書稱「西夏」。

    金(西元1115-1234年)是北方女真族完顏部聯合契丹、漢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政權。

    遼、西夏、金與兩宋雖然常互相攻伐,但也互通貿易,故它們之間的經劉文化聯繫非常密切。其玉雕藝術受宋影響很深,玉雕類型除少部份與其民俗、宗教有關者外,大致和宋代風格相近。由於南北割據和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玉器上自然也反映了各民族和地方上的特色。

    遼代前期的玉雕尚保存唐代舊風,藝術風格質樸豪放。如龍首魚身的摩竭魚始見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代及遼;玉制飛天始於唐代,而內蒙翁牛特旗解放營子的遼墓就出土有玉飛天;遼代國服、常服都使用玉帶,亦仿自唐制,此皆說明瞭契丹的玉器近似唐代樣式。近代從吉林扶餘遼墓出土的單鉈尾玉帶,銙有矩形和桃形,與唐代方形(唐矩形較少)略異。金代也盛行玉帶,金代玉帶名為吐鶻,用雙鉈尾。遼、金在玉帶之銙上均喜雕海東青捕天鵝或山林熊鹿,也有鳥獸、花卉湖石之類的紋飾。遼代後期與金代,在玉雕藝術上與宋 代更為相似。萬其金代在北宋的影響下,建全禮儀,興服等制度,仿效北宋內廷,有一整套禮制用玉。

    遼、金、元玉雕中最突出而又較常見的紋飾,是以「春水」和「秋山」作題材。此源於北方民族的帝王貴族盛行春秋狩獵。春天在湖泊獵野鵝、大雁。獵時先使其驚飛,然後放一種名「海東青」的鷹隼捕捉。海東青又名鶻、鷹鶻或吐鶻鷹,也簡稱「海青」,形似鸚鵡而有長尾,有的尾作叉狀,而近似燕尾;主要產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勇猛異常,飛速極快,自古以來深受東北各民族的喜愛,人們把它馴養,用以捕捉天鵝和大雁。

    遼、金的史籍載有「春水」捕天鵝(又名鵠)的情景,如「遼史·營衛志·春捺」所載,捕時先把天鵝驚飛,然後放海東青鶻追捕,鶻抓住鵝頭,迫其降下,再由獵者摛拿。遼、金、元的玉雕中常喜把海青擊鵠的情景作為題材,把鶻抓天天鵝頭的瞬間情態,天鵝頸哀鳴,鶻展翅翻騰的動態情景刻劃得非常迫真,而表達無遺;或是鶻追捕天鵝時,天鵝驚惶萬狀,倉皇竄入蓮葉水草叢中,此刻的神態雕琢得栩栩如生,十分神似。這些都是以契丹女真春捺缽為題材。此等情景後來引申為用海東青擊鵠的圖像,稱為「春水玉」或「春水」。

    遼、金帝王貴族在秋天喜山林狩獵,以熊、鹿為主要獵物。捕鹿方法是先使人詐作鹿鳴,引鹿入圈套,然後射殺。這種秋獵俗稱「秋山」。在遼、金、元玉器中就常喜雕有此種山林狩獵的「秋山」情景。現存世玉雕中就較常出現山林熊鹿的圖像,也有白玉虎鷹雙面雕,白玉鏤雕松鹿紋圓形飾,它們都以秋捺缽為基本題材,此等圖像後來也引申至稱為「稱山玉」或「秋山」。

    以「春水」和「秋山」,即以海東青擊鵠的春捺缽和山林熊鹿等類的秋捺缽為玉雕題材,是遼、金、元時代所喜愛樂用,並多用於服飾上的玉帶與穿在腰帶上的玉飾中,這等帶飾亦有出土之物。此種北方題材一直沿用至明代。「春水玉」的出土物中,元代元錫錢裕墓出土的一件雁穿蓮可為代表作。

    概括而言,遼、夏、金玉器以花卉、禽鳥、虎、熊鹿和魚水紋飾為主,以佩飾和鑲嵌件較多。風格深受南北宋影響,也有其地方及民族特色,而雕工與宋相比則稍覺粗豪,略遜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