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代

明代玉器發展概況

第十章  明代

 

    明代玉器繼承宋、元傳統,與前代沒有太大的差別。明代玉製造業發達,皇室每年主要從新疆葉爾羌、和闐等地獲得貢玉,民間則依靠私販私運得到。由於玉材輸入更多,制玉地區較元代更廣,其中以宮廷及北平、蘇州的製品最精。「天工開物」一書雲:「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若以平、蘇相較,蘇州琢工之精細,尤勝北平。而其他地區因民間大量製造玉器商品,其製作工藝已不如唐宋。

    明代玉雕品種與數量均較前代為多,亦可分為禮器、裝飾品、藝術品、實用器和仿古器五大類。除承宋 、元玉器品類所有外,亦增設一些新品種。明代皇室制器仍襲前代之傳統,但數量有所增加。它解散了元代官辦所設工藝機構,朝廷內設御用監管理宮廷玉器生產。而明宮廷、玉府所制禮器只僅具形式,已與古制相距甚遠,可從明定陵與一些王墓中出土之物品中看到。

    明代服飾器中,以玉帶和帶駒數量較多。明代玉帶的銙由矩形和少量桃形組成,帶銙有素面、透雕和鑲嵌寶石三種形式。

    玉帶駒原盛行於春秋末期至南北朝,那時期的帶鉤多用於革帶上,故有些鉤首小而銳,便於套入皮帶孔中。隋唐時帶鉤已不見出現,到北宋末出現仿古玉器時又重現,成為仿古玉器中最常見的品種。元明時代,玉帶鉤又逐漸在實用中使用更多,它用於束在便服袍外用絲制的縧帶上,帶頭由絲帶織成寬大的環套,故玉鉤首也變得大起來。元、明、清的玉帶鉤之鉤首的獸頭逐漸愈變愈大,相應地也變成頸粗、身軀也較古時肥大,紋飾也漸趨繁瑣,成為明清時期玉帶鉤的特色。元、明、清時期還有一種二合為一的玉帶扣,即一邊為玉銘,一邊作玉環,分嵌在腰間絲帶兩端而作帶扣之用。

    明代的鑲嵌飾此時品種及數量大增,有很多建築上的裝飾,傢俱與各種日用器皿都有嵌鑲玉飾的;也制有許多仿古銅器的酒器、食器的玉製品如爵、簋、鼎之類;明代的文房玉製品較宋元為多;藝術品中已雕有較大型的供陳設欣賞玉制器。玉雕此時開始出現大量以民俗、仙佛如(注一)彌勒佛和故事性為題材,亦出現許多有諧音隱喻之意的圖形,如(注二)和合二仙文財神以及很多用神話如日月神(注三)或圖像來表示世俗吉語和祝頌用的玉雕器物。

    明代玉雕藝術深受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工藝雕刻的影響,以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玉製品此時大增,雕刻也追求神韻和筆墨情趣,有淅派和吳門派的格調。

    明代後期的蘇州玉雕,簡稱「蘇作」,它把在明中期以後出現的用規格化大量製成的商品化玉器,造成藝術水準下降的現象改變,並一洗頹風,獨自創新,「蘇作」改用淺雕而秀雅的技法,喜雕陽文,地子淺而光滑,紋飾細膩勻淨,十分清雅秀美。它還首創用山水和書法藝術融入玉雕題材上,同時又改變和創新了一些紋飾,如大量採用「子剛牌」的邊框,為蘇作最常用的紋飾。

    明代後期琢玉名匠陸子剛,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琢玉大師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嘉靖、萬曆年間太倉州人,以治玉簪、玉辟邪水注、玉水中丞、白玉印池、玉印盒、玉蟾蜍、百乳白玉觶等馳名於世,尤以其玉牌墜極受歡迎,世人尊稱之為「子剛牌」。

    中國古代的藝術創造者,向來被視為工匠,不於重視,因而玉工之名,便不傳了。然明代陸子剛,非尋常玉工可比,他所選之玉作器迥異,恒流都中,能與士大夫分庭抗禮,極具知名,故古籍中提到陸子剛的藝術也較多。如:

    大倉府志:凡玉器類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枚價五六十金。子剛死,技亦不傳。

    蘇州府志:陸子剛,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豪發。徐渭水仙簪: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悉殺蘇州陸子剛。

    陸子剛所作玉器必先選上佳玉料,稍有微瑕的均概置不用,所用玉料或白或青,必純潔無疵,通體混然一色。他所雕的「子剛牌」多作矩形,一面淺浮雕陽文字,字作文征明體;一面刻畫,多作山水、人物畫,其所作之畫面,佈置皆近情理,即他人不經意之處亦刻意為之,如刻一新月則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曉月則必下弦而偏左,其詳皆人所少有如此者。故凡出自子剛手之畫片,雖吹毛求疵,亦無一疵可指。其所制玉器皆均平如一,無所或深或淺之處,因而光滑如鏡,)光滑如鏡,而浮雕的地子極淺,並鐫有名款為陽文「陸子剛制」。他所雕文字均是浮雕之陽文,從來玉上刻文,陰文者多,陽文者少,因陽文難刻也。而陸子剛則取其難,足見其善長治玉之術,且其筆意圓轉,與寫於紙上絲豪無異,蓋子剛書畫作工皆出己手,他不僅善於治玉,亦是書畫之名家。而子剛牌後成仿製者多,明清所仿製的子剛牌亦甚精工,但紋飾較為複雜,雖非真品,然亦很具藝術價值,也深受世人所愛。

    一般而論,元、明玉器的琢磨大多只注重表面,對內膛和底部不甚注意,只求稍過得去的磨光即算。明、清玉雕技術最大的區別,可以從花紋的稜角處看得出來,尤以宮廷製品最為顯著,清宮玉器之花紋稜角,方方正正,即稍有圓渾,也要不要離規矩;明代則稜角圓渾,渾厚中較有雅趣。

 

    (注一)彌勒佛

    (注二)和合二仙文財神

    (注三)日月神

(注一)彌勒佛,彌勒佛是梵語音譯,生於南天竺的婆羅門,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及後即定繼任人。他的形象有兩種,一是佛形,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之一,陪著釋迦牟尼被安置在大雄寶殿,另一種是菩薩裝常戴天冠,每每被單獨供奉,北京廣濟寺天王殿所供就是。

    天王殿借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是中國的形象化身。據說,他就是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名叫契此,身體肥胖,言語無定,常背著一個布袋,袋裡百物俱全,布袋是陰囊衍化,「西遊記」寫道:彌勒面前的黃眉童兒偷了他的布袋,將諸神和孫悟空逐一裝入,倒也在。接著寫道:「那搭包兒是我的後天袋子,俗名喚[人種袋] 」,這點明[能裝孫大聖]的緣由。

    後樑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臨終留「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道出他是真彌勒下界。到此宋時已有塑畫其像作為彌勒菩薩供奉。後來又經常塑幾個小女孩在他大肚旁爬來爬去,這便使求子嗣的婦女看了生歡喜之心。

    這尊土生土長的彌勒,形象令人喜愛,使各種工藝品(注二)和合二仙文財神

    婚姻和諧快樂,古今人皆渴求。明清兩代和合二仙的畫像,是兩個大孩子,蓬頭赤腳,裂著咀笑,身穿綠衣,一個手拿著一枝荷花,另一個手裡捧著一個圓盒。據說,這是象徵著「和合」(荷,盒的諧音)取和諧好合之意。在新年或嫁地,往往拿來拜祀。一般是把畫像掛在神座裡敬奉的,也有人把和合二仙稱為文財神。

    據「西湖遊覽志」載:宋時,杭州城於臘月奉祀「萬回哥哥,他蓬頭笑面,身穿綠衣,一手擊鼓,一手拿捧,這就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各地方的人順利回家,故曰(萬回)云云。而它是據「太平廣記」的一則故事附會出來:有一個姓張的人,住在弘晨(今河南陝縣)地方,他的哥哥卻遠戌安西,父母叫他去問訊,他早上出發,晚上就回來了。由於兩地「相去萬里」,因此,人們都叫他張萬回云云。並把他附會為神仙,繪成蓬頭赤足,手拿鼓捧,像穿州過縣僕僕征途的樣子。而「梁夢綠」和「武林舊事」都不見和合之神的記載,很可能是元明時代才出現的。後來,人們覺得應該有一「和」「合」於是那個「神仙」便由一個變為兩個,改稱為和合二仙(或作和合二聖),把鼓、棒變為一個拿荷,一個拿盒的樣子了。

    (注三)日月神

    明清兩代流行的民間神話——日月神傳說,某雕塑在近代仍較喜愛。但一般人以為日月神為一男一女,一陰一陽,乃象徵婚姻和諧,長相廝守,日月相照,婚姻必然快樂。事實上卻不然,日神和月神乃水火不容,互相鬥法,尤甚於歡喜冤家,並非諧協的象徵。

    查日月神的故事,是指周公(日神)和桃花女(月神)。二人原為玉皇大帝的金童玉女,因小事而輒在天庭事吵,各不相讓。玉帝貶他們下凡,但二人冥頑不靈,仍相鬥不相容。在凡間,周公住在洛陽村中,善蔔算;桃花女則是任二公的女兒,能解禳法。周公算出石  住和彭祖二人各當死於某時,但桃花女卻禳法使他們活過來。周公大為恚恨,設計強娶桃花女為媳,預定她出門登車,以至成婚時,都犯兇神惡煞而無可避,但桃花女一一知之,撐紅傘遮頭來擋五鬼,撒米引走雞精,乃破其法。二人大打出手,要由太白金星出面勸和。